北洋_第一百九十八章陷害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八章陷害 (第3/3页)

招呼,顺天府府尹也不会去搜一个翰林的府邸,这事情影响太大了。在家仆的带领下,很快便从

    的家中搜出了两百一十册的《永乐大典》,加上那个卖了五六本,文徒数年下来对《永乐大典》可真是“用心良苦”

    当年文徒也参与了弹劾谭延闿贪污军费,这一次主客相易,轮到了谭延闿来cao刀弹劾文徒,这是何等的畅快。放在大大小小的京官中,文徒的等级不算高,但是身为翁同龢的学生和珍妃的老师,使得他名气非常大。谭延闿的弹章一递上去就如同捅了马蜂窝一般引起一片喧哗,在荣禄地有心推动下,这官司直接打到了颐和园慈禧太后面前。

    慈禧太后是绝对不喜欢文徒的。因为他是珍妃的老师,同时珍妃贩卖四川总督官衔和他有着丢不开地关联,况且这几年翁同龢与慈禧太后之间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张,这个文徒在慈禧太后面前已经落了下风。人赃俱获根本没有什么好审的,如果是一般书籍也到算了,可惜这是《永乐大典》,谭延闿就是想要借此机会彻底毁了文徒…不仅要从官品上,更要从人品上彻底毁掉文徒!

    本来慈禧太后不过是想要数落一下翁同龢的,结果谭延闿却援引清高宗时代《四库全书》编纂官黄寿龄私自将六册《永乐大典》带回家。结果被贼给偷走,清高宗震怒之下让当时的步军统领尚书英廉限期缉拿盗贼找回《永乐大典》。步军统领英廉在清高宗的怒火之下不敢懈怠,京城之中弄得草木皆兵。盗贼偷走了书之后才发现自己捅了马蜂窝,连脱手都不能。只得将六册放在御河桥边,这才算是失而复得告一段落。但是高宗的怒火却没有平息,为了这失而复得的六册《永乐大典》清高宗罚黄寿龄三年俸禄才算了事。

    “黄寿龄不过违反规定拿六册出宫被盗。而后失而复得。但是文徒居然偷了两百多本《永乐大典》。这笔账该怎么算?!”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问题。

    翁同龢脑门出汗这段时间,文徒偷书已经在有心人的策划下传地漫天风雨。甚至天津、上海的报纸也都给刊登出来,一时间文徒成了天下最有名的偷书贼,而翁同龢嘛…这个关系是比较暧昧地…

    文徒这次是彻底完蛋了,虽然最后的结果没有宣布出来,但是却被暂时拘押在刑部大牢。如果说他有一个好师傅可以扶着他栽倒一次再爬起来,但是这一次谭延闿无意间获得地机会来整治文徒,他根本没有任何爬起来的可能…谭延闿可以想象最后文徒的宣判书上肯定有“永不叙用”这一条,况且一个翰林,一个曾经地状元郎,作为国家最高等知识分子聚集地居然出了天字第一号偷书贼,这已经不是一起普通地盗窃案,纯属一桩弥天丑闻!

    因为师生关系,翁同龢在这次事件中也是狼狈不堪,当他听到坊间传闻他翁府中有一千多册《永乐大典》地时候,气得当场就把饭碗给摔碎了…当然翁同龢是干净的,可惜谭延闿不需要他干净,老翁地麻烦越多对谭延闿而言压力就越轻。看到昔日的“搅局之王”变成今日焦头烂额的老翁,谭延闿心中显得格外畅快,顺手放宽了释放德国俘虏的尺度,每个月释放六百名德国俘虏!

    “偷书是不应该的,也许原本历史上你偷书反而对《永乐大典》而言是个福星,可以免遭庚子战祸的波及,可惜有我在庚子事变已经不大可能发生,而你则必须为偷书付出代价!”谭延闿坐在一辆马车上,从车窗中看到失魂落魄的文徒走出刑部大牢。

    也是因为文徒,谭延闿知道珍妃在光绪皇帝的枕边吹风,才使得文徒平安的走出刑部大牢而没有受任何罪,可惜他的乌纱帽显然是没法保住了。

    昔日被视为新一代清流砥柱的文徒,在经过这一事件之后,他成了京城最大的笑柄,天下读书人中最为恶心的名字,自此声名狼藉。这个名字被历史扫进了垃圾堆,声名狼藉的他在回到家乡之后过着深居简出的生活,四年后郁郁而终。

    “政治是肮脏的,你本来因为立场不同,就在没有调查之时开始给我捏造罪名陷害我。既然你我是仇敌,那就不要怪我下狠手废了你!”蒙蒙细雨中,谭延闿看着文徒远去的背影咕哝了两声之后,便让赵恒君驾车回家…

    补充:文徒偷书,偷《永乐大典》这件事是真实的,不过根据戒念手头的资料,文徒偷出来的《永乐大典》是一百多册,具体数目不清,在本书中夸大文徒偷书的数目。至于文徒家仆偷书变卖这一情节乃是虚构,而当年万金不换的《永乐大典》在坊间就是十两银子一册,这个价钱是外国文物贩子暗中开出的价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