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之穿越甲午_一千三百三十锡兰光复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千三百三十锡兰光复 (第2/3页)

样,疼痛难忍。

    很快,硝烟被风吹散,他注意到两名英军士兵已经面朝下仆倒在了地上,浑身上下都在冒着丝丝白烟,而他们手中的反坦克发射器,已经被炸成扭曲的喇叭状。

    能让劳伦斯少校感到欣慰的,是面前的华军坦克也已经燃烧起来。

    尽管这辆好不容易被PIAT的破甲弹击中的华军坦克弹药殉爆炮塔飞离了车体,而另一辆华军坦克却用7。92毫米并列机枪猛烈扫射英军步兵。

    此时劳伦斯少校躺倒在地上,身体完全动弹不得,他的左轮手枪已经不知去向,他躺在那里,眼睁睁的看着英军步兵们被一个接一个的打倒在地。

    两名英军士兵试图再架起一支反坦克发射器,但是还没有等到他们完成那个可笑而笨拙的发射动作,便被华军坦克机枪射出的子弹打成筛子。

    看到这悲惨的一幕,劳伦斯少校痛苦地闭上了眼睛。

    他知道,在这样弹雨纷飞的战场上“苏格兰弓弩”实在不怎么好用。

    这种被称为“苏格兰弓弩”的武器是英国在战争期间研制的PIAT反坦克发射器。在战争爆发后,由于德军和华军的坦克威胁,英国人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反坦克武器。但当时的英国人对反坦克火箭弹还一无所知。而守旧者有守旧者的办法,为了尽早摆脱被动的局面,英国人依靠自身的技术设计出了一种独树一帜的类似于迫击炮的弹射性反坦克武器,即在锡兰战场上广泛使用的“步兵反坦克发射器”(简称PIAT)。

    PIAT的结构比反坦克火箭筒要复杂许多,抛射器本身分为前筒和后筒两个部分。前筒由钢板弯曲成型,长度为250毫米,前筒上半部分完全敞开,口部有一道加强箍,后部下方开设有一个泄气孔。后筒是一根直径76毫米、长700毫米的无缝钢管,下方有握把和机闸,内装发射组件,大型扳机安装在机匣左侧,而不是正下方。后筒上部焊接有表尺座和准星座,后筒尾部设有T形肩托,后筒内主要容纳一个质量相当大的主栓体和主弹簧。

    PIAT发射90毫米破甲弹,其外形与火箭弹很相像,尾翼共4片,外有一圈尾环,用以保持弹体飞行时的稳定。发射药管装在尾管顶部,是发射时的动力来源。该弹垂直破甲威力为100毫米,对德军坦克和华军坦克侧后部位还是具有很大威胁的。

    PIAT的发射原理和采用自由枪机的冲锋枪类似,实际上相当于一支超大型的“斯登”冲锋枪,射击前需要拉开强力的“复进弹簧”使“惯性枪机”退到最后面的位置。扣下扳机后“惯性枪机”击打弹头底火,火药气体膨胀一方面将弹头发射出去,一方面使“惯性枪机”停止前进,然后开始克服强力的“复进弹簧”复进,再次处于待发位置。由于火药气体的能量被弹簧和惯性枪机的势能抵消,使PIAT基本上没有后坐力。与中国和美国采用的火箭筒相比,PIAT在发射时不会产生尾焰,可以在狭窄密闭空间**击,也不会有火箭弹的浓密尾迹而暴露射手位置。

    但是要拉开这个“强力复进弹簧”需要相当的体力,弹簧拉力达到了90公斤。其待击过程类似于冷兵器时代的弩(如中国古代的“蹶张”弩),因此PIAT得到了“苏格兰弓弩”的绰号。要克服如此强大的簧力完成待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时往往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完成。在枪林弹雨之中完成这些堪比体cao的高难度动作无异于一个活靶子;不论是使PIAT待击还是击发,对英军射手来说都是一件费力的苦差事。而对于刚刚接触PIAT的新手来说,最难掌握的还是精度,因为扣动扳机后弹丸有一段迟滞时间才能发射出去,此时会有轻微的后坐力,如果不能很好控制住抛射器,在最后一刻弹丸也会偏离目标。

    由于是战时急需的武器,PIAT并没有完全达到设计目的。其致命缺陷是cao作复杂,装弹速度慢。在PIAT射手中流行着一句话:“你必须第一发就命中目标,因为你不会有第二次的发射机会。”但所谓的“有毛不算秃”有了PIAT以后,就不需要英国士兵们豁出命来往坦克上投反坦克手榴弹或炸药包了,因此尽管存在着这样那样的缺点,PIAT还是广泛的装备到了英联邦军队当中。

    这一次在锡兰的战斗中,英军士兵为了对付华军可怕的“天狼”坦克,广泛使用了印度兵工厂制造的PIAT,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在双方激烈的战斗中,不少华军坦克、骑兵战车、装甲运兵车、卡车都是被PIAT击毁的。

    华军在锡兰岛登陆后,在强大的海军和空军火力支援下,开始迅速向内陆推进,面对攻势凌厉的华军,英军依托锡兰岛中部的丛林和险要地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