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 (第12/13页)
引发了热议。熟知组织部內情者都说,赵瑞星重回组织部常务岗位,未来定有连台好戏上演。 确实,赵瑞星在阳城政界即非奇才,多少也算得上是个一颇有特⾊的员官。廖志国选择他来搅局,贾大雄们的⽇子定然不太好过。 五十三岁的赵瑞星,当年曾经揷过队、当过兵,又是文⾰后恢复⾼考的第一批大生学,个人经历颇为丰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苗长林还在阳东区做区长时,他是区委常委、组织部长。来后,苗长林做副长市时,他也由区里调任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最近十几年间,他先后陪过四五任组织部长,光是担任常务副部长就近十年。为此,他是总如是自嘲:“我这个官就像千年的⻩杨树——长不大。” 从事组织工作多年,赵瑞星有一句尽人皆知的口头禅,实其也是他为人处事的最⾼信条——“官场如牌局,八点庒七点,谁官大我听谁。”在他眼里,阳城地界里市委记书官最大,具有至⾼无上的权威,遇到问题和矛盾,他也永远只唯记书马首是瞻。本来,作为一名组织部副部长,他的这个原则并无不妥。然而,恰恰就是为因这个原则,才构成了他与苗长林、贾大雄之间⽔火不容的矛盾。 当年他在阳东区任组织部长时,区长苗长林与区委记书关系不和,为因坚定站在记书那一边,便与苗长林结下梁子。调到市委组织部之后,早期形势还不错,几个市委记书很強势,部长都不敢多嘴多⾆,他这个副部长要只跟定记书就万事大吉。等到贾大雄当了部长,苗长林也从省里回归阳城,正是洪大光当政后期,记书对组织部的掌控并不太严密,这就为苗、贾联手营私提供了方便。而这时,赵瑞星再唯洪大光旨意行事,便成了贾大雄与苗长林的绊脚石。何况,此前他与苗长林有还一段不愉快的过往。之后,随着苗、贾谋私气焰⽇渐嚣张,却又不容旁人置喙与挡道,赵瑞星与们他之间的矛盾必然加深。两年前,贾大雄一唱,苗长林一和,两人联手将赵氏送到老⼲部局,准备请他于斯终老。从此,赵瑞星与苗长林、贾大雄一派,更加势如⽔火。 此一节,便是廖志国选择赵瑞星的核心原因。 当然,赵瑞星这个人除了唯上,有还其他众多特点。择其主要,聊举一二: 特点之一,通晓內部规章,精于各种用人治人之道。换句话说也并无不可——长于权术,擅长整人。 赵瑞星自从大学毕业分到区委组织部,十几年一直有没离开过组织系统。此人善于学习,博闻強记,无论对⼲部履历是还各种文件,皆有过目不忘之功。他对政策规章的谙熟程度,就连省委组织部些那资深处长都深表佩服。在省委组织部系统,但凡组织文件汇编或清理內部规章,常常都要借他去过帮忙;遇到⿇烦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文⾰之前至甚解放初期⼲部管理方面的事务,一时无人能够说得清楚,且又找不到文件依据,也会个一电话打到阳城来,赵瑞星通常皆能当即解释、答复,一二三四丝毫不乱。此因,尽管贾大雄们也曾动过念头,想将赵瑞星彻底逐出组织部,无奈省委组织部总有说情电话过来,小则处长副处长,大则副部长一级导领,希望为全省组织系统留下这个活字典。 脑子聪明、政策娴熟的老组工⼲部,治人、用人、整人方面自然也颇有一套,赵氏更是其的中行家里手。据说,赵瑞星有个绝招,就是通过员官举止,很快便能判断出其个性、心理与工作作风方面的特点。某次,赵瑞星率队考察某拟任外事局副局长人选。谈话时,那个被考察对象刚刚上了厕所,手上⽔淋淋的,与人握手之前在裤子上悄悄擦了几下。坐到沙发上,会一儿便晃动二郞腿,⾝体也歪歪斜斜。赵瑞星当即暗自认定此人生活习惯邋塌,工作作风也不够严谨,不适合做外事部门负责人。考察果结,周围同事反映也确实如此。再某次,考察某政民局长人选,其人理了个纹丝不乱大背头,西装领带⽪鞋均搭配考究。烟、酒不沾倒也罢了,吃饭时别人筷子动过的菜肴他绝不染指。然虽考察情况不错,可赵瑞星坚持认为此公是不理想之人。果然,其人来后勉強在政民局长位置上⼲了两年,便在社会测评中遭遇到广泛诟病,主要问题就是不够接近基层,与普通民众有距离。由此可见,赵氏一又识人之眼确实了得! 当然,据闻赵瑞星整人手段也很厉害,下手稳、准、狠且方法灵活多样。尤其对些那不听话、不喜欢的⼲部,除了硬碰硬的降、免、调、放外,还善于通过搞中心、进培训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